南沙党建引领巧解征拆难_大涌_改造_村民
南沙区大涌工作组组长李景泰正和村民“拉家常”谈征拆。李心迪 摄
在南沙区大涌村的一栋老屋里,村民郭叔郑重地在《房屋征收补偿安置确认表》上签下了名字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,“聊了好多次,终于下定决心签了!”
近日,大涌村(上下街)城中村改造项目百日攻坚一组实现其片区村民签约率达到90%以上,有望为城中村改造再度提速。而在一个月前,这个数据只有一成左右。速度何以如此之快?一组工作人员总结的经验是四个字:党建引领。
目前,大涌村等重点改造项目已全面动工,为高质量推进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》落地实施提供支撑,也为探索南沙特色城中村改造路径贡献经验。
以党建破僵局
最高可置换380平方米的商品房,还有机会获得现金补偿……当坊间热议旧村换新城时,城中村改造一开始并没有外界想象般好做。
展开剩余58%“最开始的时候,愿意签约的村民只有一成左右。”区大涌工作组副组长丛祥龙告诉记者,为了破除僵局,区大涌工作组临时党支部创新打造“涌憬美好”党建品牌,通过党建牵线搭桥,打开工作局面。
“通过党建活动组织村民出去参观,看看那些成功改造案例如今的新面貌。”丛祥龙说,区大涌工作组已累计举办党建活动6期,去过永庆坊等知名旧改街区。目前,活动已吸引群众参与150余人次。
同时,发动党员力量做示范。“党员带头签约,有效破解了群众观望心理。”据介绍,大涌村党员陈梓豪在任务启动之初就带头签约房屋8栋,更有村委干部、退休老党员主动配合区大涌工作组的征拆工作,推动签约48户。
用真心换民心
下午5点,区大涌工作组如约来到村民郭奶奶家拜访。“奶奶,最近身体还好吗?肩膀痛好点了没……”工作组熟练地用略带南沙口音的粤语和郭奶奶拉起了家常,并在寒暄聊天中向老人家讲起了征拆方案。
“想要村民相信你,首先就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换。”区大涌工作组组长李景泰说,工作组成立了4支党员先锋队,由党员骨干担任先锋队队长,深入到村民们的生活中,替他们排忧解难。百日攻坚以来,区大涌工作组始终坚持“5+2”“白加黑”工作模式,累计入户走访1063次。
一方面,工作组通过“入户宣讲+集中答疑”模式深入每家每户,用方言土话解读专业政策。另一方面,工作组还会充当“调解员”,聚焦改造过程中的家庭矛盾、补偿争议等问题,以“拉家常”的方式介入,柔性化解。
“工作组真的很细心,把我们没有想到的东西都替我们考虑好了。”村民小樊说,在工作组全流程的支持下,他已经选定新房,并即将拿证入住,“尽快搬进漂亮新家园”。
南方日报记者 李心迪 郑国豪
发布于:广东省
